有不少家长看到青春叛逆的娃,就非常郁闷和棘手。
说了不听,管又管不住,对孩子什么方法都用了,脾气也发了,防患未然也做了,费尽心思去纠正孩子,却换来亲子关系的鸡飞狗跳。
家长所有的苦口婆心和良药苦口的劝说,孩子是一个字都没听进去。
但家长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问题,那就是家长在纠正孩子,以及对孩子产生不满时,也会陷入情绪的执念。
这时亲子关系之间的沟通,就变成了情绪的拉扯,而忘了要帮孩子解决问题的初心。
在答疑家长的过程中,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:
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会特别不满,着急和焦虑,于是就会本能地去劝孩子或禁止孩子不要再玩了。
甚至拿出断网,断掉零花钱和没收手机等阻断孩子继续玩的方式。
这样的方法即便偶然起到作用,也持续不过三天,孩子就会从不得不屈服中更加激烈的反抗。
家长可以拿断网断电,停卡和没收手机以及零花钱作为威胁,孩子刚开始可能出于恐惧,会被迫顺从。
展开剩余78%但过不了两天,孩子答应的约定就会统统反悔,而且也会模仿家长的威胁有样学样:
家长拿不给我手机,停掉零花钱和断网,停卡等方式,那么孩子就会拿不去上学,不写作业,不吃饭,伤害自己等极端方式,同样来威胁父母。
这里有一个问题,家长对孩子的反应方式,其实就是情绪化处理。
此时家长情绪也是极其不稳定,被愤怒和失望冲昏了头脑,失去了理性思维,而是跟孩子一样有着非常多的负情绪。
家长此时只是一个成人版的孩童,而孩子是一个看似成人但却很孩子气的小孩。
于是一个成人版的孩子与一个青春期孩子,就陷入了争夺权力和谁说了算的情绪拉扯。
一方面家长拼命想要改变孩子,纠正孩子,而孩子根本对家长的忠告和劝说置若罔闻。
于是家长越来越气愤,冲动之下就发脾气和用自己大人的权威来禁止孩子某些权利的行使,用“我说了算”的家长权威来逼迫孩子就范。
孩子一看家长开始镇压和威胁自己,也不甘示弱,用更激烈的反抗,要么威胁,要么恐吓,要么装病和自伤为筹码,同样逼家长就范。
但硬碰硬有一个最终的的发展趋势:
家长一定会输,而且一定会妥协。
这是因为家长大都是纸老虎,嘴硬心软,尤其是担心或恐惧孩子真出什么问题,或作出什么实质性伤害的时候,家长怕极了。
一怕,一担心,一恐惧,就会从一个很嘴巴很强势,说得很坚决的家长,无限妥协,连底线和规则都统统让步了。
这就是看似强势的家长,在面对奋力抵抗的孩子,刚开始可能会表现很强硬和坚决,一旦被孩子威胁和恐吓之后,就会毫无底线妥协。
也有很多家长说,我不可能妥协的,哪怕孩子不上学,哪怕真走极端,那也是他的选择与命运。
话虽然这么说,但事不放在谁身上,都觉得能狠下心和守好底线。
真到被孩子威胁和恐吓的时候,几乎没有一个家长能招架得住。
这是出于父母对孩子最本能的爱与担心,哪怕是0.1%的概率,对家长来说都是百分百无法承受的事件。
既然父母用硬碰硬的方式,是搞不定孩子,那么一开始就不要放狠话,而在孩子奋力抵抗和威胁以及恐吓的时候,不得不无限妥协。
这样的方式是得不偿失,而且刚开始强硬的家长,会变得更加被动,而孩子却变得更加嚣张和对父母的威胁会持续循环上演。
发脾气和硬碰硬,不解决问题,只会让家长的情绪更加焦虑和失控,对孩子失望,进而产生更强劲的方式来纠正孩子。
但无疑是拳头打在棉花时,还会被反噬。而情绪不反应的方式,才是搞定青春期孩子的首选。
面对孩子不符合预期时,家长第一步要做的不是纠正,指责和评判,而是后退一步,先处理自己的焦虑与情绪。
卷不动孩子,看着摆烂和沉溺于手机,甚至厌学的孩子,先放他一马,先不要干预。
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,再去提醒孩子,再去温和提要求和定规则。
平静的时候,才有可能商量和谈判,才能有效表达情绪,不然陷入情绪化表达时,除了激活双方的怨气,别无其他。
对孩子多点尊重,多点温和,多点温柔但坚定,拉好边界感,才能让孩子有所敬畏,才能慢慢搞定孩子。
发布于:河南省金多多配资-在线配资知识-免息配资公司-配资世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