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潘永源
提到糖尿病并发症,很多人首先想到眼底病变、糖尿病足等,往往却容易忽视 “糖尿病肾病”——这种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 30%~40%,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(尿毒症)的首要原因。更关键的是,很多人不知道:糖尿病肾病看似是“肾脏滤过功能坏了”,本质上却是一种特殊的 “炎症性肾病”,长期高血糖引发的肾脏慢性炎症,才是损伤肾组织的核心“推手”。如今,随着医学研究深入,不光药物治疗,“抗炎饮食”也正在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辅助管理中,展现出越来越大的潜力,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。
糖尿病肾病:藏在 “高血糖” 背后的 “肾炎”
说起 “肾炎”,大家常联想到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肾小球肾炎,但糖尿病肾病的 “炎症”,是长期高血糖带来的 “慢性损伤性炎症”,过程隐蔽却破坏力强。
当血糖长期超标时,葡萄糖会和肾脏细胞中的蛋白质结合,形成 “晚期糖基化终产物”。这些物质就像 “细小的刺”,持续刺激肾脏的肾小球、肾小管细胞,进而激活体内的 “炎症开关”,比如促使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。这些炎症因子会逐渐破坏肾小球的“滤过屏障”:原本像 “精密筛子”一样只过滤代谢废物,炎症后“筛孔变大”,蛋白质就会漏到尿液中(形成蛋白尿);同时,炎症还会导致肾小球硬化、肾小管萎缩,肾单位逐渐坏死,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。
展开剩余70%慢性炎症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关键机制之一,控制肾脏炎症反应,能有效延缓肾功能下降速度。
糖尿病肾病的抗炎饮食:抓准 3 个核心原则
糖尿病肾病的抗炎饮食,不是“吃某一种神奇食物”,而是在控糖、限蛋白的基础上,搭配抗炎食材,关键要遵循 3 个原则(以下建议需结合患者肾功能分期调整,具体需遵医嘱)。
选对 “抗炎蛋白”,少给肾脏添负担
蛋白质是必需的,但过量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,还可能刺激炎症,所以要“选优质、控总量”。
优先选 “抗炎型蛋白”:比如鱼类(如三文鱼、鳕鱼,每周 2 次,每次100克~150克),其含有的Omega-3 脂肪酸能抑制肾脏炎症;其次是鸡蛋、低脂牛奶(每天 200毫升,肾功能不全者选低蛋白牛奶)、豆腐(每天 50克~100克)。
避免 “促炎蛋白”:加工肉类(如香肠)含有的亚硝酸盐会加重炎症,且高盐;肥肉、动物内脏含高饱和脂肪,会刺激炎症因子释放,尽量不吃。
《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(2023 年版)》建议:糖尿病肾病早期(1—2 期),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.8~1.0g/kg 体重;肾功能不全期,控制在0.6~0.8g/kg体重,且优质蛋白占比需达 50%以上。
多吃 “抗炎蔬果”,避开 “高钾陷阱”
推荐抗炎且低钾的蔬果:蔬菜选冬瓜、西葫芦,每天 300克~400克,烹饪时可焯水;水果选苹果、梨、蓝莓,每天100克~200克,在两餐间吃(避免血糖波动)。
少吃高钾蔬果:香蕉、橙子、土豆、菠菜等钾含量较高,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量,或选择 “去钾处理”。
用 “抗炎烹饪” 替代 “促炎习惯”
烹饪方式对炎症影响很大,很多 “重口味”做法会抵消食材的抗炎作用。
调味选“天然抗炎”:用柠檬汁、醋、少量葱蒜姜替代盐、酱油,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内;避免用味精、鸡精,可用香草增味——这类香草含有的挥发油有一定抗炎潜力,间接减轻肾脏炎症负担。
烹饪选“低温清淡”:以蒸、煮、炖、凉拌为主,避免油炸、红烧。比如三文鱼清蒸、冬瓜煮汤、豆腐凉拌,既能保留抗炎营养素,又减少肾脏负担。
抗炎饮食的 “注意事项”:别踩这两个误区
误区 1:“只吃抗炎食物,不用控糖”
抗炎饮食不能替代控糖:高血糖才是肾脏炎症的“根源”,如果血糖控制不佳,即使吃再多抗炎食物,持续超标的血糖仍会不断刺激肾细胞、加重炎症。因此,必须在医生指导下,结合药物、运动控制血糖(空腹血糖目标 4.4~7.0mmol/L,餐后 2 小时血糖<10.0mmol/L),抗炎饮食是 “辅助加分项”,不是 “主力”。
误区 2:“所有肾病患者都能吃一样的抗炎饮食”
糖尿病肾病分期不同,饮食要求差异很大:早期患者可正常吃鸡蛋、牛奶,晚期患者需严格限蛋白;早期可适量吃水果,晚期需严格控钾。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,根据肾功能(血肌酐、尿蛋白定量)、血钾、血压等指标,定制个性化抗炎饮食方案,不能 “照搬别人的吃法”。
发布于:江苏省金多多配资-在线配资知识-免息配资公司-配资世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